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
Introductory Sociology 
開課學期
108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簡妤儒 
課號
Soc1027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10 
班次
02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共201 
備註
兼通識A5*(A5*),必修系所不可充抵通識。A5*: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。可充抵通識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2Soc1027_0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是一門社會學的入門課,介紹與我們生活世界與經驗相關的基礎社會學觀點。課程特別著重從個人經驗出發,讓同學藉由社會學的觀點以瞭解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,並藉著課堂上老師與助教引導的問答、完成和分享各項小作業等過程,讓同學應用社會學的觀點來觀察與瞭解社會。課程將組織成「文化、規範與社會控制」、「社會結構與不平等」、「社會體制及其改造」三大單元,引介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及重要概念。除了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,這門課也強調「台灣味」和他國案例並重,期能藉由閱讀與討論台灣本土與國際上的社會現象,來學習社會學觀點、解讀社會萬象,並思索改革之路。 

課程目標
在這堂設計給非社會系(主要為醫學系)學生的社會學導論課中,我們將探索抽象概念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結,藉此理解個人、群體與社會的交織關係,透視人們不以為意的日常表象,反思各類紛擾議題背後的脈絡癥結。除了教學內容,以下為幾點我們希望能培養同學的學習精神:
1. 我們希望同學可以擺脫過去以「考高分」為目標的學習方式,而以長期、持續的閱讀和作業,來一步步引導同學進行思考和批判。因此我們並不希望同學以強記概念或定義,而希望同學在上課過程中發展出應用、反思、以及進行批判性分析寫作的能力。尤其是,我們希望同學可以練習蒐集紮實證據來論證和分析。因此,我們期待同學能事前閱讀課程讀本,帶著你的疑問和想法來課堂,並練習和同學深度討論,清楚表達你的想法並理解他人的觀點。
2. 其次,這門課想強調,社會生活主要由文化價值和制度所架構,不同社會的制度與文化雖然不同,但都面對集體生活所需以及資源分配與再分配等問題。即使社會學不能明確「拿來幹麼」;但至少,這門課希望能帶給你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反思的習慣;可以退一步反思問題,並進一步採取行動;相信這世界並不是「非如此不可」,而你我彷彿無能為力。我也希望社會學知識有助於我們尋找增進平等的方案,解釋社會不平等的原因與後果之後,嘗試找到集體性的改變契機。 
課程要求
閱讀、討論和完成作業是這門課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方式,因此每周講授中間或之後都會有討論機會,或是在第三堂討論課會安排由助教協助帶領討論活動、分享心得、釐清問題、以及幫助同學完成個人或小組作業。助教將嚴格執行點名並協助討論進行。討論之記錄由團體成員輪流擔任。
特別提醒修課的同學,如果你上課以及討論課有三次(含三次) 以上未到,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,若不停修者老師亦不評定學期成績。援用《重新與人對話》的精神,本門課規定上課時間(包括演講課與討論課)都禁止使用筆電、手機等行動上網科技,以維護良善的課堂互動和學習品質。如因特殊學習需求,需要利用筆電作筆記,請事先跟老師或助教說明並取得同意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教科書與參考書目
1. 必購買:主要參考書為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、實踐與允諾》(Forest and the Trees: Sociology as Life, Practice and Practice,Allan Johnson著,成令方、林鶴玲、吳嘉苓譯,群學出版)。請大家自行購買。
2. 必印必讀:各周另有其他選讀文章,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。讀本的電子檔會放在ceiba網站上,請同學務必上網閱讀並做好筆記(或印出紙本)並帶著你的閱讀疑問來課堂。本課程禁止使用上網科技,如果需要在課堂上閱讀,請預先自行下載印出紙本,切勿使用筆電或手機閱讀干擾課堂進行。
3. 選擇購買:推薦以下書擇一購買:《靜寂工人:碼頭的日與夜》、《無家者: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》、《做工的人》、《廢墟少年》,以撰寫讀書心得作業。(亦可於辜振甫圖書館課程指定參考書區閱覽,但不可借出。)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表現與出席 
5% 
依照上課出席、回答問題、討論單或心得回應表現綜合給分。(注意:如需請假依照學校請假規範辦理。課程有三次(含三次) 以上未到或嚴重遲到,將被要求停修,不給予學期成績。) 
2. 
討論課的表現與出席 
15% 
學期中有十次團體或由助教帶領的分組討論課,會針對課程內容主題、或各次作業進行討論。討論課由助教帶領,並請同學輪流作簡單發言或紀錄,助教會依照討論課的投入程度、團隊合作、以及運用社會學能力等綜合表現給分。請假事宜請於上課前跟負責帶領你討論課的助教辦理。(注意:討論課有三次(含三次) 以上未到或嚴重遲到,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,不會給予學期成績。) 
3. 
團體與個人作業 
80% 
共五次作業。每次作業請於上課前一天周四的傍晚八點以前,上傳到ceiba網站上。遲交一天扣當次成績一等第。上討論課當天請攜帶作業的電子檔或紙本(依照討論課帶領助教的規定),以便進行討論。作業評分將以資料的紮實和豐富性、以及對社會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作為依據。建議寫作業時可以搭配課堂演講的內容,及指定閱讀教材、以及個人蒐集到相關資料來進行寫作(請注意學術引用格式,避免抄襲疑義)。團體分工若遇到同組組員有搭便車的情形,請直接向助教反映,同學參與投入程度將反映在期末分數上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3/06  社會學是什麼樣的知識、什麼是社會學的想像? 
第2週
3/13  文化
1.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一章,「森林、樹群、還有那件事」
2.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二章,「文化:符號、觀念和生活的種種」 
第3週
3/20  文化差異與霸權
1. Solomon, Andrew. 2015[2013]. 「孩子」,頁1-51於《背離親緣》(上)。台北:大家出版社。 
第4週
3/27  偏差與汙名
1. 古川誠,[2006]2008,「社會的病理」,頁143-159《基礎社會學》(片桐新自、永井良和、山本雄二編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)。台北:群學。
2. 夏傳位,2008,「掀開卡債族的面紗」,頁39-70於《塑膠鴉片》。台北:行人。 
第5週
4/03  掃墓節放假,請閱讀指定書籍完成作業II 
第6週
4/10  自我、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
1. 《見樹又見林》第五章,「我們、它和社會互動」
2. Turkle, Sherry. 2018[2015].《重新與人對話》(洪慧芳譯)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(閱讀「第一部:對話主張」) 
第7週
4/17  現代社會生活的結構:組織與勞動
1. Ritzer, George. 2002[1993]. 「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:從鐵牢籠到速食工廠」,頁42-72於《社會的麥當勞化》(林祐聖、葉欣怡譯)。
2. 張晉芬,2013,「勞心與勞力的分隔: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」,頁115-138於《勞動社會學》。台北:政大出版社。
3. 劉梅君,2010,「職場玻璃天花板現象」,《台灣勞工季刊》,第23期:75-79。 
第8週
4/24  勞動與健康
1. 張晉芬,2013,「工廠不是客廳:勞動安全與職業災害」,頁191-216於《勞動社會學》。台北:政大出版社。
2. 鄭雅文,2019,「序:職災補償的意義」,頁9-28於《職災之後:補償的意義、困境與出路》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。 
第9週
5/01  階級與其再生產
1.〈巷子口社會學〉王宏仁,「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」
http://twstreetcorner.org/2013/10/07/wanghongzen-2/
2. 李雪莉、簡永達. 2018. 《廢墟少年》。台北:衛城。(閱讀頁6-50)
3. 陳美華,2017,「美髮作為身體工作: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」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,第 62 期,頁 1-58。
 
第10週
5/08  解釋不平等的機制:政治經濟學的觀點
1. Stiglitz, Joseph. 2013,「失靈的市場 失能的政府」,頁176-213於《不公平的代價》(羅耀宗譯)。台北: 天下。
2. 藍佩嘉,2018,「性別與跨國遷移」。頁369-386於《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》(黃淑玲、游美惠主編)。 台北:巨流。 
第11週
5/15  情慾與親密關係
1. 陳美華,2018,「重建親密領域:複數的性、關係與家庭構成」,頁1-26於《慾望性公民: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》。台北:巨流。
2. 周華山,2001,「非獨佔式情慾論述」,頁168-185於《無父無夫的國度?》。香港同志研究社。 
第12週
5/22  教育/教養與其改革
1. 山本雄二,[2006]2008,「學歷與社會」,頁125-142於《基礎社會學》(片桐新自、永井良和、山本雄二編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)。台北:群學。
2. 藍佩嘉,2014,「做父母、做階級:親職敘事、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」。《台灣社會學》第27 期,頁 97-140。 
第13週
5/29  政治體系、權力與公民社會
1. Erik Olin Wright. 2015[2010]. 「真實烏托邦(一):社會賦權與國家」,頁209-254於《真實烏托邦》(黃克先譯)。台北:群學。
2. Mol,Annemarie. 2018[2008]《照護的邏輯》(吳嘉苓、陳嘉新、黃于玲、謝新誼、蕭昭君譯)。台北: 左岸文化。(閱讀「第六章:良好的措施」) 
第14週
6/05  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
1. 《見樹又見林》第六章,「實踐社會學,思索未來」
2. 小熊英二,2015[2012],「如何改變社會」,頁328-381於《如何改變社會: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》。台北:時報。 
第15週
6/12  醫師勞動權益與工會組織
1. 陳秉暉、張閔喬、陳宗延,2018,「受僱醫師觀點看醫療法第82條修法──尋找醫療機構在醫療糾紛中的角色與責任」。《月旦醫事法報告》第16期,頁100-111。
2. 葉怡廷、魏若庭、柯皓禎、于政民,2018,「營造友善的醫療職場孕產育兒環境」。《月旦醫事法報告》第12期,頁55-68。
3. 王碩、黃心苑、陳亮甫、黃致翰,20192018,「住院醫師納入勞動基準法的機會與挑戰」。《月旦醫事法報告》第33期,頁7-18。 
第16週
6/19  社會學的實踐:總結與綜合討論